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獻,具有“存史、資政、育人”功能,被譽為“一方之全史”和“地方百科全書”,在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曾指出:“希臘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國,都沒有留下與中國地方志相似的文獻。要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的地方志。”2006年5月,國務院頒布和實施《地方志工作條例》,第一次把地方志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修史修志”“盛世修文”“盛世修典”“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這些對地方志工作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地方志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須認真學習領會、貫徹落實。
早在福建省寧德地區(qū)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在地方志工作會議上指出:“我來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府志、縣志。要馬上了解一個地方的重要情況,就要了解它的歷史。了解歷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這是我的一個習慣。”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務必充分重視這項工作,加強對修志工作的領導,把中華民族這一光榮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首都博物館時強調,要“高度重視修史修志”。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發(fā)揮地方志在抗戰(zhàn)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022年3月,在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1941年8月毛澤東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的例子并指出:“這個決定還提出了不少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包括邀集有經驗的人開調查會,個別口頭詢問,收集縣志、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等。這些要求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做好地方志工作。一是忠于使命,為民修志。地方志是官書,政治性是其根本屬性。堅持黨對地方志工作的全面領導,是做好地方志工作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要牢記“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的神圣使命,堅定不移把講政治擺在首位,嚴守政治規(guī)矩,嚴明政治紀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始終與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追求卓越,打造精品。質量是志書的生命,也是地方志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基礎。進入新時代,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地方史志工作必須轉變發(fā)展思路和發(fā)展方式,不斷用反映時代脈搏的優(yōu)秀精神文化產品記錄新時代、謳歌新時代、服務新時代。三是善作善為,化民成俗。過去,許多志書、年鑒,特別是舊志“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沒有真正發(fā)揮出以文化人、以志育人的作用。為此,我們要主動作為,加強宣傳引導。比如,開展志書、年鑒進學校、進社區(qū)等“七進”活動,讓方志“飛入尋常百姓家”;加快實施數(shù)字化工程,讓志書中的內容逐步信息化、數(shù)字化和多媒體化,方便公眾閱讀、下載和利用;用好各地方志館這一地情教育和史志教育平臺,讓更多群眾走近方志、了解方志。
(作者甘根華,系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省地方志研究院院長)
(《江西日報》2024年5月27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