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產(chǎn)】
黃河口大閘蟹 是黃河水系特有的名貴水產(chǎn)品種,學(xué)名中華絨螯蟹,俗稱毛蟹、清水蟹等,是我國著名的淡水蟹。背甲淡青或褐黃色,腹部呈白色,基本無水銹斑,成蟹螯足具有濃密的棕褐色絨毛,步足剛毛金黃色。在海河交匯的獨特環(huán)境下,使其肉質(zhì)鮮美,營養(yǎng)豐富,膏滿黃肥,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保健和藥用價值。成蟹可食部分比重大,蟹肌肉、肝臟及性腺3大可食部分占到體重的36.72%,蛋白質(zhì)、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和微量元素鐵的含量高,為一般水產(chǎn)品之冠。在“99北京國際農(nóng)業(yè)博覽會”上被評為名牌產(chǎn)品。
三疣梭子蟹 因體型呈梭子狀、螃蟹殼上隆起三個明顯的疣瘤而得名。三疣梭子蟹生長在黃河口一帶海域,是蟹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這種蟹一般體重在200克左右,兩年以上的老蟹可達500克以上,捕獲期為春、秋兩季。三疣梭子蟹個大、肉肥、味美,營養(yǎng)豐富。尤其是沒有甩籽的母蟹,蟹黃口感極佳,奇香無比。
黃河口刀魚 又名刀鱭或毛刀魚,為黃河口名貴經(jīng)濟魚類。它體側(cè)扁,尾延長,吻短而圓突,細鱗小肚,全身呈銀白色,系洄游性魚種。此魚生活于河海交匯處,每年4月初到麥熟前,黃河口刀魚會從黃河口逆流而上,到東平湖產(chǎn)卵,魚卵孵化成魚育肥后,再沿黃河順流而下入渤海生長和越冬。刀魚逆流而上之時正是捕撈的最佳季節(jié),魚汛要持續(xù)兩個多月。這種魚性情激昂,游如飛梭,離水即死,可謂“貴而難得”。黃河口刀魚脂肪豐富,肉質(zhì)細嫩、多刺,味鮮香。
黃河口文蛤 俗稱“花蛤”,貝類中的珍品,因貝殼表面光滑并布有美麗的紅、褐、黑等色花紋而得名。其肉色玉白,有較強的口嚼感,味清鮮,生、熟食均可;貝殼可制作精美的工藝品。因其味道鮮美,質(zhì)量上乘,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強,被稱為“天下第一鮮”。
頂凌梭魚 梭魚身體細長,形如織布用的梭子,故而得名梭魚,既有海魚的清香,肉質(zhì)又像淡水魚一樣細嫩。初春,黃河凌汛一過,開始了一年中最早的“魚汛”,這時漁民捕到的梭魚即“頂凌梭”。初春的梭魚因為經(jīng)過一個冬天的蟄伏,耗盡了體內(nèi)的脂肪和腸胃中的泥沙,味道特別鮮美,在當?shù)赜小绊斄杷篝~——金不換”之說。
東方對蝦 主要產(chǎn)地在黃河入海口附近海域。東方對蝦是海產(chǎn)中的珍品,個大肉肥,成蝦體長一般在20厘米左右,鮮活對蝦通體呈半透明的鐵青色,熟后通體橙紅,營養(yǎng)豐富,味道鮮美,在國際上素享盛名,有“東方對蝦”之稱。
河口冬棗 河口冬棗為東營市河口區(qū)珍貴的果品資源,因其成熟期晚(10月中旬)而得名。冬棗個大形圓,皮赭紅間有青黃,光亮潤澤,皮薄肉脆,細嫩多汁,甘甜清香,并含有多種人體所需之氨基酸和維生素,被譽為“中華奇果”“百果之冠”“活維生素丸”。
利津益母草 黃河入河口一帶盛產(chǎn)野生藥材,中草藥品種近三百種,益母草即是其中頗負盛名的一種。利津所產(chǎn)之益母草,尤以質(zhì)地優(yōu)良、藥效持久而聞名。益母草是常用中藥,功能祛淤生新,活血調(diào)經(jīng),被中醫(yī)稱為“婦科圣藥”。
黃河口大米 黃河口大米顆粒飽滿,潔白中透出些微淡青,晶瑩剔透。用它做出的米飯,筋道又爽口,甜中帶香。優(yōu)質(zhì)的黃河口大米首先得益于黃河水的灌溉。黃河水中的泥沙含有多種化學(xué)元素,它既是水又是天然肥料;其次,黃河入海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另外,黃河新淤地重堿被黃河水壓下后,少量堿還殘存土內(nèi),這也是提升水稻品質(zhì)的有利因素。
【名吃】
廣饒肴驢肉 廣饒肴驢肉自清同治十二年奉詔納入宮廷御膳房,經(jīng)世代相傳成為聞名全國的地方名吃。肴驢肉用料講究,“肴藥”配方獨特,制作精細,肉出鍋后紅中透紫,味道香而不膩,肉質(zhì)實而不硬,濃香可口,并具有提神、健胃、壯筋骨之功效。
黃河口肴兔肉 黃河口地區(qū)水草豐盛,野兔大量繁衍,四季都可以捕獲野兔,肴兔肉成了這里的野味名吃。肴兔肉的制作很有特色:將鍋內(nèi)加進清水,將花椒、胡椒、八角、茴香、桂皮等十幾味調(diào)料用紗布包好放入水中,再將整只洗凈的野兔放進鍋里,用慢火細燒。待水開后,放入一點火硝,繼續(xù)用慢火細燒。肉熟后,放入老湯中冷泡即可。
利津水煎包 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光緒年間,揚名于民國年間。為發(fā)面煎包,分葷、素餡兩種,包子下鍋后經(jīng)煮、蒸、煎三道工序而成。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皮薄餡大,香而不膩。
黃河口鮮魚湯 在黃河入海口附近的汀羅鎮(zhèn),有一處專門經(jīng)營黃河口鮮魚湯的地方。這里魚館所用的魚全是來自黃河故道的活魚,有鯽魚、黑魚、青魚、鯰魚、黃辣丁等。鮮魚湯烹調(diào)無需多少佐料,乳白鮮美。到黃河口旅游的人,在飽覽神奇的黃河入海口景觀的同時,到魚湯店一飽口福,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特色美味。
涼拌黃須菜 黃河三角洲上的黃須菜屬天然生成,又無害蟲襲擾,涼拌的黃須菜酸辣適口,清鮮非常,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名菜。從初春到盛夏,采摘黃須萊嫩芽,用清水洗凈,放入沸水中焯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過涼后切成寸段,再將大蒜泥加醋、精鹽、味精、香油、姜絲攪勻,倒在黃須菜上即可食用。
生嗆梭子蟹 黃河口一帶海域盛產(chǎn)三疣梭子蟹,汛期一年分“麥黃蟹”和“豆黃蟹”兩次。秋天,先煮好腌蟹子用的湯水,冷卻后,裝進壇子里,再將活蟹子放入湯中,讓其飽飲腹中。然后封壇20天,開壇即可食用。
【工藝品】
農(nóng)家粗布 東營地肥水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遍植桑麻。棉花是當?shù)氐闹饕?jīng)濟作物之一。以往每年冬春農(nóng)閑時,婦女們利用自家種的棉花,紡成紗,染上顏色織成粗布,給一家老小做新衣新被。如今,東營人早已不再穿粗布衣物,但鄉(xiāng)下的女人們依然紡紗織布,為賣到城市,甚至出口國外。在全世界倡導(dǎo)“環(huán)保”和“綠色”的今天,質(zhì)地優(yōu)良、色彩質(zhì)樸、花色各異的農(nóng)家粗布成為了城里人和老外的最愛。
棒槌花邊 廣饒縣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品,是采用上等棉線,按照圖樣的布局,用數(shù)十個特制的小棒槌手工編織而成,故名棒槌花邊。因廣饒縣原歸屬青州府管轄,故棒槌花邊也稱為“青州府花邊”。花邊織工細膩、色澤素雅、手感柔軟,是上等的抽紗編織品,被譽為“抽紗之王”。
齊筆 廣饒縣的齊筆與浙江湖筆、安徽宣筆、河北衡筆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筆。齊筆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齊國,主要產(chǎn)地為廣饒縣大王鎮(zhèn)的大張淡、北張淡一帶。齊筆選料嚴謹,工藝精湛,從選料到成筆,要經(jīng)過浸、拔、梳、并、連、剔等150多道工序,每個步驟都為手工制作,技術(shù)要求很高。齊筆至今仍不負盛名,得益于它從選料開始就嚴格按照“四德”即“尖、齊、圓、健”的要求進行制作,使齊筆有了鋒穎尖銳、豐碩圓滿、修削整齊、健勁有力的特點,以剛?cè)嵯酀⒌眯膽?yīng)手而享譽古今,并成為一種東營文化的載體。齊筆的品牌已走出國門,銷往日韓、歐美、東南亞各國。
黑陶 既是黃河流域生活文化的精華,也是東營市最具地域特色的工藝品之一,因黑陶的起源地是墾利縣勝坨鎮(zhèn)佛頭寺村,也叫“佛頭黑陶”。佛頭黑陶有600多年歷史,佛頭寺村擁有黃河最下游獨特的天然紅淤泥,是燒制陶器的上乘原料。佛頭黑陶工藝經(jīng)歷代民間老藝人的精心研究、改進,以其造型古樸典雅、雕功精湛細膩、造型及圖案大方而深受工藝品愛好者的喜愛,具有“色如墨,聲如鐘,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特征,掂之飄忽若無,敲擊錚錚有聲,有“齊魯黑陶之花”的美譽。黑陶多數(shù)產(chǎn)品銷往北京、云南、廣東等國內(nèi)各大城市,并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