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的文物保護工作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多年來,開展文物保護、管理、普查、征集、研究等工作,文物保護事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至2013年底,全市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62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7處。全市境內所保存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自距今8000余年的后李文化時期的遺址至近現代的歷史文化遺存和革命遺址,內涵豐富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在山東考古文化和科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至2013年底,全市各類文物藏品達13470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5件,二級文物20件,三級文物455件。東營市的文物藏品,數量雖不算眾多,但門類齊全。主要有石器、陶瓷器、玉器、銅鐵等金屬器、石刻、錢幣、書畫圖籍及革命文物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品,數量雖不算眾多,但門類齊全。主要有石器、陶瓷器、玉器、銅鐵等金屬器、石刻、錢幣、書畫圖籍及革命文物等,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2013年東營市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登記表
序號 | 名稱 | 批次及公布日期 | 年代 | 類別 | 地址 | 級別 |
1 | 廣饒關帝廟大殿 | 第四批1996.11.20 | 南宋 | 古建筑 | 廣饒縣城 | 國家級 |
2 | 傅家遺址 | 第六批2006.5.25 | 新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廣饒縣廣饒鎮(zhèn)傅家 | 國家級 |
3 | 五村遺址 | 第七批2013.3.5 | 新石器時代、戰(zhàn)國、漢 | 古遺址 | 廣饒縣廣饒街道五村 | 國家級 |
4 | 南河崖鹽業(yè)遺址群 | 第七批2013.3.5 | 商周 | 古遺址 | 廣北農場南河崖村 | 國家級 |
5 | 營子遺址 | 第一批1977.12.23 | 新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廣饒縣石村鎮(zhèn)營子 | 省級 |
6 | 南望參古窯址 | 第二批1997.6 | 東周戰(zhàn)國 | 古遺址 | 利津縣明集鄉(xiāng)南望參村 | 省級 |
7 | 冢頭墓群 | 第一批1977.12.23 | 漢 | 古墓葬 | 廣饒縣廣饒鎮(zhèn)冢頭、李鵲鎮(zhèn)小張 | 省級 |
8 | 柏寢臺 | 第三批2006.12.29 | 東周 | 古遺址 | 廣饒縣花官鎮(zhèn)桓臺村 | 省級 |
9 | 西辛張遺址 | 第四批2013.10.10 | 新石器時代至漢 | 古遺址 | 廣饒縣李鵲鎮(zhèn) | 省級 |
10 | 中共劉集支部舊址 | 第四批2013.10.10 | 1925~1949年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村 | 省級 |
11 | 海北遺址 | 第四批2013.10.10 | 宋金 | 古遺址 | 墾利縣勝坨鎮(zhèn)海北村 | 省級 |
12 | 劉家遺址 | 第四批2013.10.10 | 商周 | 古遺址 | 墾利縣董集鎮(zhèn)劉家村 | 省級 |
13 | 鐘家遺址 | 第一批1985.1 | 龍山 | 古遺址 | 廣饒縣廣饒鎮(zhèn) | 市級 |
14 | 前王古墓 | 第一批1982.1 | 元 | 古墓葬 | 利津縣北宋鎮(zhèn) | 市級 |
15 | 寨村遺址 | 第二批2005.11.29 | 龍山—戰(zhàn)國 | 古遺址 | 廣饒縣石村鎮(zhèn) | 市級 |
16 | 榮莊遺址 | 第二批2005.11.29 | 大汶口—商周 | 古遺址 | 廣饒縣大王鎮(zhèn) | 市級 |
17 | 牛家遺址 | 第二批2005.11.29 | 龍山 | 古遺址 | 廣饒縣廣饒鎮(zhèn) | 市級 |
18 | 東關遺址 | 第二批2005.11.29 | 龍山—漢 | 古遺址 | 廣饒縣石村鎮(zhèn) | 市級 |
19 | 西十里遺址 | 第二批2005.11.29 | 龍山—漢 | 古遺址 | 廣饒縣廣饒鎮(zhèn) | 市級 |
20 | 北臥石東遺址 | 第二批2005.11.29 | 龍山—漢 | 古遺址 | 廣饒縣大王鎮(zhèn) | 市級 |
21 | 東呂古墓 | 第二批2005.11.29 | 漢代 | 古墓葬 | 廣饒縣大王鎮(zhèn) | 市級 |
22 | 北臥石西古墓 | 第二批2005.11.29 | 漢代 | 古墓葬 | 廣饒縣大王鎮(zhèn) | 市級 |
23 | 寨村泉順院 | 第二批2005.11.29 | 清代 | 代表性建筑 | 廣饒縣石村鎮(zhèn) | 市級 |
【廣饒南宋大殿】 位于廣饒縣城西北隅,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院內。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因而又稱“南宋大殿”。1965年前,原址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76米,有春秋閣、三義堂、東西廂房和戲樓等明清建筑,現僅存大殿。該殿綠瓦朱甍,飛檐翹角,歇山頂式,全木結構。殿面闊三間,坐北面南,長12.63米,進深10.75米,臺基高1.12米,殿高10.39米。其構架方式為六架椽屋,乳栿對四椽栿,用三柱,斗拱重昂五鋪作,與宋《營造法式·廳堂建筑》所載相同。該殿是山東省迄今發(fā)現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木結構建筑,是研究唐宋時期建筑的珍貴實物資料。1977年,該殿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家遺址】 位于廣饒縣城南1.5公里的傅家村,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代表。傅家遺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稱“傅家頂蓋子”。遺址面積37萬平方米,中心部分有壕溝圍繞,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耀3米。1985耀1996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廣饒縣博物館的配合下,先后兩次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清理,共揭露面積707平方米,發(fā)掘灰坑214個、墓葬508座,出土各類文物403件。傅家遺址中出土文物形態(tài)各異,具有地方特色,隨葬陶器組合主要是鼎、豆、罐和豆、罐兩種;器形主要有鼎、豆、罐、缽、壺、杯等。陶器以紅陶為主,少量灰、褐陶,有一定數量的彩陶。少見生產工具。文化面貌與大汶口文化有明顯差別,代表了大汶口文化的魯北地方類型,對魯北地區(qū)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傅家遺址的發(fā)現和上述文物的出土,展現了東營先民在新石器時代的分布狀況以及生產工藝、生活居住、喪葬風俗等情況。1992年,傅家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傅家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五村遺址】 位于廣饒縣城東0.5公里的廣饒鎮(zhèn)五村村東,俗稱“普救寺”,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該遺址為一略呈東北——西南向的土狀埠臺形堆積,海拔14.2米,東西約300米,南北約250米,總面積7.5萬平方米。1985年9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廣饒縣博物館組成發(fā)掘工作隊,對遺址進行系統鉆探與試掘,至1986年6月結束。發(fā)現層次堆積與流水有關,但每層次下面又有遺址出現,屬“遷移性居址”,中心部位的大汶口文化堆積厚度2米多。居住區(qū)在遺址中部,發(fā)現有房基、灰坑、灶坑等遺址。發(fā)掘共清理大汶口文化、周代、漢代等時期灰坑(溝)580余個(條),居住址、燒土面(坑)等10余處。發(fā)現大汶口至漢代墓葬106座,各種建筑遺址、窖穴100多處,出土玉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文物160余件。出土陶器以紅陶為主,主要有鼎、豆、缽、罐、杯等。其中大汶口文化時期陶鼓是目前我國發(fā)現最早的陶鼓之一;戰(zhàn)國黑陶盤制作精美,系輪制磨光、壓磨圖案,代表了當時較高的制陶工藝。器類較簡單,生產工具稀少。遺址上部有商、周、秦、漢時期的堆積,出土銅劍、銅鏃、陶鬲、陶鼎等遺物。1985年該遺址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五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河崖鹽業(yè)遺址群】 位于廣饒縣廣北農場南河崖村附近,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此范圍內共發(fā)現63處商、周時期的鹽業(yè)遺址。2008年3耀5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山東大學考古系在東營市的配合下,對南河崖1號遺址進行正式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000平方米,出土大批距今約2200年前的商周煮鹽遺存,以及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的墓葬。2009年,在東營市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對該遺址進行重新復查,準備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底,該遺址群被山東省文物局將和濰坊市濱海開發(fā)區(qū)、壽光、昌邑等合并稱為“黃河三角洲”鹽業(yè)遺址群,被評為山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發(fā)現”。文物專家認為,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的鹽業(yè)遺址群,數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時間跨度之久,保存狀況之完整,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它的發(fā)現和保護研究,填補了我國鹽業(yè)考古的空白,必將對世界鹽業(yè)考古和同類遺產保護產生重大推動作用。另外,對研究《管子》等文獻所呈現的齊國規(guī)模化鹽業(yè)生產水平、制鹽方式等也有重要意義。2013年3月5日,廣饒縣南河崖鹽業(yè)遺址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營子遺址】 位于廣饒縣石村鎮(zhèn)營子村東南500米處,197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遺址面積1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1.2耀3.5米,文化遺存極為豐富。采集到的標本有上萬年的獸骨化石,也有龍山和岳石文化時期的蚌刀、蚌鐮、骨錐、石鏟、石斧、石鐮、石鑿、單孔石刀、雙孔石刀、黑陶杯、紡輪、白陶鬹等。1982年,對該遺址進行局部發(fā)掘。發(fā)掘表明,此處石質工具種類繁多,制作技藝精湛;陶制品可分為泥質和夾砂陶兩類,以紅陶為主,灰陶次之,制作方法多為輪制。營子遺址對研究魯北地區(qū)龍山文化的分布及特點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1977年12月,該遺址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望參古窯群遺址】 位于利津縣明集鄉(xiāng)南望參村西南。遺址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1000米,面積約150萬平方米。1975年開挖褚官河時發(fā)現。在地表4米以下分布著5座窯爐,其中有2座較為完整;出土器物系泥沙質紅灰陶,有將軍盔、甕棺、豆盤、陶罐等。經鑒定,該遺址為東周戰(zhàn)國時期古窯群遺址。1992年,該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冢頭墓群】 冢頭墓群包括西漢歐陽生及其子孫至東漢大司徒歐陽歙及西漢御史大夫倪寬“歐陽八博士”的墓葬,共8座,故亦稱為“漢八博士墓”。其中,5座(現只有2座有封土)位于廣饒縣廣饒鎮(zhèn)冢頭村東北200耀500米處,墓徑均在10米左右,所存封土呈不規(guī)則形,高3耀4米;2座位于廣饒縣李鵲鎮(zhèn)小張村北和西北約250耀1000米處,封土高約2.1耀2.3米;倪寬墓位于廣饒鎮(zhèn)十五村西北1500米處,墓徑80米,封土高5米余。相傳,古時“八博士墓”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尤其是倪寬墓地,古木參天,景色優(yōu)美,舊志列為“邑八景”之一,有“倪冢秋煙”之喻。冢頭墓群為歷史名人墓,對漢代墓葬考古、兩漢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1977年,該墓群被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寢臺】 位于廣饒縣城東北12.5公里的花官鎮(zhèn)桓臺村南,西距樂安故城4公里。柏寢臺一名的來歷,據《漢書》顏師古注,是“以柏木為寢室于臺之上也”,因此得名。此臺最遲建于齊桓公十年(公元前676年),距今2600余年。據明嘉靖《山東通志》記載,齊桓公曾于柏寢臺會盟諸侯,故此臺又稱桓公臺。相傳,柏寢臺最初高3丈,方圓10大畝(今40畝),臺上殿宇壯觀,臺上及周圍翠柏蒼郁,是文人墨客的游覽圣地。1995年4月,市歷史博物館對此臺進行全方位的考古鉆探和局部清理,發(fā)現臺基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50米,總面積2.7萬平方米。此臺自下而上均為夯筑,每層夯土厚約16厘米,東部較矮處有48層,約8米。夯層均勻,夯面平整,夯窩呈饅頭形。從臺周圍的斷面觀察,臺南面、西面有較大面積的修筑痕跡,夯層中有較多龍山、商周和漢代的陶片。在臺頂上采集到不少戰(zhàn)國至漢代的筒瓦、板瓦及花紋磚等建筑構件。現臺高6米,東西長160米,南北寬120米,總面積1.92萬平方米。經2600余年的風雨侵蝕,臺上古建筑亦不復存在,但仍雄奇?zhèn)グ叮禐閴延^。1985年,柏寢臺被東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辛張遺址】 位于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zhèn)西辛張村西南500米處,1979年整平土地時發(fā)現。遺址周圍地勢平坦,總面積2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2米多。陸續(xù)出土的文物有黑陶杯、黑陶鼎、陶豆、陶罐、鏤孔豆、陶紡輪、陶鬲及石刀、石斧、石鑿等。據考證,該處遺址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及商周時期文化遺址。2005年11月,該遺址被東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0月,該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共劉集支部舊址】 位于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村。現存北屋四間,耳房一間半,均為磚基土墻草頂房,門樓一間,為一獨立院落,是1925年春中共劉集支部的誕生地。這個黨支部也是山東省農村中最早的4個黨支部之一。1976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布為東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先進單位。2013年10月,該舊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北遺址】 位于東營市墾利縣勝坨鎮(zhèn)海北村北部,遺址東西長390米,南北寬225米,面積87000米。2006年10月,曾對其中的部分區(qū)域進行搶救性挖掘,出土大量陶瓷器、磚瓦、古錢幣、建筑構件和生產生活用品。其中瓷器標本窯口多、數量多、成系統、時代特征鮮明,為山東地區(qū)古代遺址出土宋金瓷器的斷代提供了可靠依據。2013年10月,該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家遺址】 位于東營市墾利縣董集鎮(zhèn)劉家村以南一水庫附近,2007年4月村民劉立旺在水庫中撈魚時,發(fā)現商周時期制鹽用盔形器及部分陶器碎片,后經專家鑒定及初步勘探,斷定該遺址為一處商代制鹽遺址,此遺址的發(fā)現將墾利縣的歷史向前推到商周,同時,遺址對研究古代制鹽史,墾利縣的地域形成,海岸線的變遷都具有重要意義。2013年10月,該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首版《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 國家一級文物。《共產黨宣言》由陳望道翻譯,1920年8月由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第一次出版發(fā)行的中文譯本,封面標題錯版印刷為《共黨產宣言》。該書1926年傳到中共劉集黨支部,是當時的重要學習材料。1932年,中共劉集黨支部轉移時將此書交給共產黨員劉世厚保存。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里,劉世厚屢經危難,冒著生命危險把這本書保存下來。1975年,84歲的劉世厚將此書捐獻給國家。這本書是一部全國時間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譯本《共產黨宣言》。此書長18厘米,寬12厘米,共56頁。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張郭石造像】 國家一級文物。出土于廣饒縣李鵲鎮(zhèn)張郭村。為單體石雕造像。石高2.64米,寬1.66米,主像雕一佛兩菩薩。佛像高1.52米,胸寬0.43米,頭頂肉髻,面相方圓,內著褶祇支,外著袈裟;兩菩薩身高均為1.05米,胸寬0.25米,頭戴花冠,巖瓔珞,身著披巾垂于足,赤足立于垂蓮之上。主佛像項光外周雕纏枝圖案,兩邊各浮雕一組一佛兩菩薩,上端雕有盤膝佛和飛天各73個。整個造像除主佛像手殘缺外,保存基本完好。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龍泉窯瓜棱形瓷碗】 國家一級文物。1992年,出土于廣饒縣生產資料公司工地。為元代時期器物,瓷碗高13.1厘米,口徑25.3厘米,保存完整。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白釉黑花蓋罐】 國家一級文物。1992年,出土于廣饒縣拖修廠院內。為宋代器物,系磁州窯燒制品。該罐子母口,尖圓唇,圓鼓腹,矮圈足,肩部飾兩系,肩腹部飾兩組黑釉彩帶,彩帶之間黑釉飾不規(guī)則草葉紋。蓋上有一橋形鈕,飾兩組環(huán)形黑釉彩帶,彩帶之間飾黑釉花瓣。通高13厘米,口徑9.5厘米。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皆公寺石造像】 國家一級文物。1997年,出土于廣饒縣李鵲鎮(zhèn)南趙寺村。造像高50.5厘米,寬35.2厘米。為唐代時期造像,保存完整。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劉集黨支部農民夜校煤油燈】 國家一級文物。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村劉吉祥捐。玻璃燈,木座。1926耀1928年,劉集黨支部為更好開展革命斗爭,壯大黨的力量,連續(xù)舉辦三個冬春的農民夜校,對農民進行革命的啟蒙教育。劉集黨支部用這盞煤油燈開展革命工作,培養(yǎng)了一大批黨團骨干,建立互濟會、兒童會等群眾組織。該燈保存狀況較好,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砸“木行”斗爭紅纓槍頭】 國家一級文物。廣饒縣大王鎮(zhèn)劉集村劉愛連捐。鐵質(已銹),通長32厘米,1928年間造。1930年農歷九月十五,中共廣饒縣委發(fā)動領導震撼全縣的砸“木行”斗爭。劉集支部組織黨團員積極參加這一革命斗爭。在韓橋廟會上,縣委書記兼劉集支部書記劉良才帶領幾百名黨團員群眾積極分子,手持大刀、紅纓槍、臘條桿等,痛打和驅逐貨行里的收稅官。該文物是老黨員劉冠群在參加砸木行斗爭中用過的武器。保存基本完好,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軍屬光榮”匾】 國家一級文物。廣饒縣大王鎮(zhèn)封廟村捐。木質,長165厘米、寬60厘米。1937年7月7日,日本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華戰(zhàn)爭,全國各族人民奮起抗擊。廣饒縣大王鎮(zhèn)封廟村任芳亭一家響應黨的號召,投身抗日救國的革命陣營,1937耀1942年,任芳亭一家先后有9人參軍、參戰(zhàn),為黨的革命事業(yè)做出很大貢獻。民國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七日,廣饒縣義亭區(qū)公所、各救會為表彰他們的革命業(yè)績,特贈“軍屬光榮”木匾一塊。保存狀況基本完整,現收藏于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精忠保國”光榮匾】 國家一級文物。1945年農歷正月,廣北根據地掀起轟轟烈烈的大參軍運動,廣大群眾踴躍報名參軍,支援前線。廣饒縣丁莊鎮(zhèn)王道村群眾響應黨的號召,一次報名參軍者達一個連,且連長、指導員都是一次配齊,連長是王樹賓,時稱“王家連”。民國三十四年二月,廣北七區(qū)全體民眾為表彰該村抗日救國的革命精神,特贈“精忠保國”光榮匾一塊。該匾為木質,黑底紅字,長162厘米、寬62厘米,匾額題為“民國三十四年二月上旬為抗戰(zhàn)同志光榮紀念”,落款是“廣七區(qū)全體民眾敬贈”。該匾曾由王道村黨支部長年珍藏。1983年6月24日,王道村黨支部將此匾捐獻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收藏。
【“民族先鋒”光榮匾】 國家一級文物。1945年農歷正月,廣北根據地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參軍運動,廣大人民群眾踴躍報名參軍,支援前線。因北常村原有42戶人家,有44人報名參軍或參加革命工作,其中有4戶每家2人參軍,給全區(qū)人民做出榜樣。為此,廣北七區(qū)全體民眾為表彰這種革命精神,特贈“民族先鋒”光榮匾一塊。該匾為木質、黑地紅字,匾額為“民國三十四年二月上旬為抗戰(zhàn)同志紀念”,落款為“廣七區(qū)全體民眾敬贈”。1983年6月29日,北常村黨支部將此匾捐獻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收藏。
【中共地下老交通木輪小推車】 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共地下老交通員常西倫1937耀1946年間送情報時所用的小推車。該車高93厘米、通長200厘米、木輪直徑85厘米、把寬113厘米,小車頂部有一深10厘米、直徑1.3厘米的圓孔,用來放情報。常西倫負責廣饒至壽光、青州等地的情報傳遞,他以推大糞為掩護,秘密傳遞上級文件和批示等,為黨的事業(yè)做出貢獻。1983年6月29日,南常村常耕將此車捐獻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收藏。
【北海銀行印鈔裁刀】 國家一級文物。為1939年間任北海銀行技師的任正(原名任秀亭)印鈔所用。質料為鋼鐵,刀長13.8厘米、寬10.5厘米、柄長4.6厘米。刀體已銹、刃部略有缺口。1939年春,參加抗日救國陣營“一門九英”之一的任正,到北海銀行任技師,從事北海銀行幣的制版印刷工作。當時該廠只有3名職工,條件簡陋,因形勢所迫,工作地點不定,主要在山東臨淄、廣北、河北省的青云一帶活動。1949年北海銀行印刷局遷往濟南。任正因病自愿回家,他將曾使用多年的印鈔工具木輥、裁刀、裁紙、木板、錢樣版帶回家,并精心保存。1992年5月13日,廣饒縣大王鎮(zhèn)楊莊村任麗榮將父親任正在北海銀行工作時所用印鈔裁刀捐獻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北海銀行印鈔木輥】 國家一級文物。為1939年間任北海銀行技師的任正(原名任秀亭)印鈔所用。木質,輥長26.7厘米、直徑9.3厘米、柄長11.8厘米,木輥兩端的圓柄略有蟲蛀。1992年5月13日,廣饒縣大王鎮(zhèn)楊莊村任麗榮將父親任正所用印鈔木輥捐獻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北海銀行幣樣板】 國家一級文物。為1939年間任北海銀行技師的任正(原名任秀亭)印鈔所用。銅質,長13.5厘米、寬11.8厘米、版厚0.05厘米,保存完整。1992年5月13日,廣饒縣大王鎮(zhèn)楊莊村任麗榮將父親任正所用北海銀行幣樣板捐獻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書畫鑒影》手稿】國家一級文物。《書畫鑒影》是清代利津著名錢幣學家、金石學家、收藏家和鑒賞家李佐賢撰寫的書畫鑒賞專著。手稿為紙質,保存現狀殘(存部分)。據自序稱,是書乃取歷年得及寓目者,仿《江村消夏錄》例而變通知,隨閱隨錄,積久成冊。所錄上始東晉,下迄乾隆,頗為繁富,清同治十八年(1879)自刻本。1989年利津縣汀河鄉(xiāng)(今汀羅鎮(zhèn))黃寶昌捐獻。手稿現存于利津縣文物管理所。